微商治理难道就差一张“营业执照”吗?

微商网 2598.cn
发布时间:2018/12/11

微商请加本站QQ:4355486

1、降低企业的隐性成本才能让企业轻装上阵

新闻事件:市纪委监委出台《关于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护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的意见》,并推出十大举措,指引推动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履行职责,为民营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12月5日《温州日报》)

点评:

近来,对民企的“关爱之风”频频吹来,诸多利好政策,总结起来其实就是给企业“降成本”。在内外经济环境均相对困难的时期,给企业降成本是政府释放的最大善意,也是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命题。

企业的经营成本有显性与隐性两大类。人工费用、原材料费用,以及各类税费,是显性成本,是可以计算得出来的成本。前段时间,各级政府出台的“降税举措”,就是针对企业显性成本的让利。

隐性成本则是一笔难以事先精确预计的支出,它取决于各个执法部门对企业的执法尺度,决定权不在企业,而在于执法部门以及个别执法人员的“私人偏好”。由于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事先不可预知性,一些企业会被突如其来的“隐性成本”击垮。

提升营商环境,创建两个健康先行区,实际上就是要求各执法部门严格控制企业“隐性成本”的支出,使企业能轻装上阵,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2、微商:从乱到治就差一张“营业执照”吗?

新闻事件:日前,全市首张微商营业执照在龙湾永兴街道行政服务中心注册颁发。这不仅意味着“微商”被正名,今后消费者在朋友圈购物,也将有所保障。(12月7日《温州日报》)

点评:

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商业模式的变革日益加速。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的崛起,差点革了传统商铺的命;在淘宝等电商的革命尚未彻底成功时,微商横空出世,大有革掉传统电商的命的趋势。不过,任何一种所谓的创新模式的出现,都是以“乱”始,但是否以“治”终却存在着变数。

淘宝初始之乱在于假货横行,没有物理网点面对面交易的制约,让造假售假变得更有操作的空间,但好在商家与买家之间还有“支付宝”的售后服务与客户评价的制约,近年来开始“由乱到治”。微商对淘宝的改革在于它更多地依托于网络熟人之间的交易,去除了中间环节,让售卖更加便捷与隐蔽。但因此带来的弊端则是,它没有三方的制约与大众可见的评价体系,使得微商销售的产品更容易与产品的实际效果出现偏差,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

微商有了营业执照,相当于多了“三方监管”,但它依然缺乏透明的大众评价体系,所以离根治微商乱像依然有较长的距离。

3、工匠的价值需要价格来体现

新闻事件:市人力社保局发布了2018年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此次编制的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涉及17个产业共153个岗位,其中特别紧缺的岗位有82个。主要为各类工程师、各类设计师、数控冲床工、智能制造负责人等技能型人才,涉及的行业多数为电气、鞋业、泵阀、服装等温州传统支柱产业。(12月7日《温州商报》)

点评:

在制造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缺失,企业就缺少了创新的因子。企业谈转型升级,带头人的理念创新是一部分。在“工匠”带领下的产品的创新,技术的提升,才是企业真正升级的关键。

传统产业+技术工,在不少眼里,约等于“低端与落后”,所以才造成了这方面人才的日益缺失,这是价值评判体系的偏差。价值评判左右着教育与就业的选择,所以,大而言之,传统产业技术性人才的“断代”,乃是教育方向的一个误区。

要修正这种偏差,一是教育理念要重塑,二是“工匠”的价值要重估,让各类技术性人才的价值在价格方面得到体现,让工匠更有职业的荣誉感。从最近几年各地引入人才的政策来看,后者正慢慢有所体现。当这种“政策性引人”逐渐成为市场的自发选择,人才失衡的问题也就慢慢会由市场来修复,最终得以平衡。

4、“联合体”是传统产业整体升级的有益尝试

新闻事件:日前,瑞安汽车高端部件产业创新发展服务站揭牌。这是继苍南塑编产业改造提升学会企业联合体、乐清电气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后,又一个联合体落地,也意味着我市首批入选国家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3个项目均顺利运营。(12月7日《温州日报》)

点评:

改革开放后,我市多数传统产业的格局是,先百花齐放,然后慢慢出现几个拔尖的企业,而大部分企业则在相互的竞争中与在大企业的挤压中,苦苦挣扎,“低小散”的局面长期存在。

传统产业改变“低小散”,走向“高大上”,一是产业的个体变单打独斗甚至内耗为抱团发展一起做大,二是借助外力武装整个产业。前者“自下而上”是自发性的;后者“自上而下”是改革性的。前者因涉及到的个体众多,多数企业的“自觉性”又不高,所以成功的难度较大。

而上述“联合体”的尝试,则是在有“自发”的需求的背景下,进行的借助外力的改革创新,让专家活跃在产业一线,解决技术难题,转化科技成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有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或许是传统产业整体升级的有益尝试,其成果值得期待。

5、福袋机,盒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

新闻事件:花30元就可能抽到iPhoneXS、单反……最近在抖音平台上掀起的福袋机拆箱视频热潮也蔓延到温州的线下市场。随着体验人数的增多,对福袋机宣传和实物不一致的质疑声也逐渐变大。盒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记者花30元得到一个盒子,里面装的是零售价21元左右的商品。(12月7日《温州商报》)

点评:

如果把“福袋机”这种销售策方式为一种商业模式来看待,它类似于买彩票:以确定的投入,来博取一定概率的高回报。不过它比彩票更吸引人之处是,确定的投入换来的是不确定的但至少肯定存在的回报,而不是像彩票一样,大概率是没有任何回报的。所以,它上市初期,会吸引不少人试试手气。

它的问题则在于,一是“摸彩者”通过这种形式购物相当于盲选,花钱买到的东西是商家随机派送的,大概率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二是,机器中的物品总价值与销售总额间的比例并没有监管机构进行严格审核,而只能靠商家的“自觉”来遵守游戏规则。

这两个问题的叠加,可以想象的结果是,商家为了尽快实现利润,机器里的物品均价会尽量做低,而购买者“试手”之后拿到的东西既不是自己所需,又很难抽到高价值的物品,于是很难持续吸引更多的人去碰碰运气。

缺乏监督机制,留下了“暗箱操作”的空间,这样的销售模式注定走不远。

6、政府对企业的关爱,是尊重它的选择

点评:

在任何国家,稳定就业都是一件关乎民生,关于社会稳定的大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能提供就业岗位或者在困难时期仍然不裁员的企业,给予奖励,都是一件无比正确的事情。

但这不能成为政府强加给企业的一项福利,否则可能会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在企业的生产规模无法确保增长或者会出现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保持员工数量的不变,其结果要么是员工人均收入的下降,要么是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前者对员工不利,后者对企业不利。企业在计算政府奖励所得与自身的成本增加两者之间的数值时,从理性角度出发,自然会选择利大于弊的一项。

政府对企业的关爱,其实不是强加给企业一项福利,而是尊重企业的每一项法律允许之内的任何选择,包括对福利的放弃。